元宵 | 又是一年元宵時,何人伴君詩與酒?
異軍突起的華人黑科技公司
AlphaGo戰勝李世石余震未消,一家美國休斯頓人工智能公司趁勢發力,開啟了工程機械無人化的先河。
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MIT TR)近日提出:無人車技術的應用可能有更“靠譜”的思路:礦區和建筑工地,其實更需要無人駕駛技術。面對新的市場趨勢,搶先起步的是在上周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onExpo(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工程機械展會 )未來科技館中亮相的Robo Industries Inc (曾用名AEE,下文簡稱Robo)。

Robo部分成員與未來科技館形象片中的樣機合影
助力建筑業,開采業彎道超車進入人工智能時代
由Robo研發的全球第一臺無駕駛艙工程機械設備,完美實現全球10厘米精度自動駕駛+2厘米精度智能作業+云端數據分析+深度機器學習,將該技術”推廣到每一臺工程機械設備上“成為該公司的愿景。正是這一籮筐專利黑科技讓Robo這家華人創始公司受邀來到僅有30個席位的ConExpo未來科技館,和微軟、萊卡、AutoDesk、Volvo、Topcon、Trimble等世界科技巨頭比肩而立。


在未來科技館Robo展臺前及樣機旁與訪客互動
行業傳統問題的解決者
據美國勞工部統計,礦山和建筑行業,74%的承包商表示缺少熟練操作員,而人工成本年均高達 $72,398/人,僅2016年僅美國就發生超過15萬例工傷。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為什么不能由機器去完成這些危險,粗本,重復的工作?隨著Robo推出的人工智能工程機械解決方案問世,無疑為規避行業傳統風險找到了一個保證安全的路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正確打開方式。

創始人王亮做客美國ConTech Trio頻道

創始人王亮接受德國bauforum24采訪
獨樹一幟的AIMC人工智能
由Robo研發的基于先進人工智能技術的無人智能控制系統,包含RTK GPS, 3D和2D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IMU,激光陣列雷達,計算機視覺系統、速度、壓力、溫度傳感器,高精度相機等。這一系列高精度傳感器和智能電路控制硬件,機載智能控制系統軟件相輔相成,將傳統工程機械升級為自動駕駛和自主作業的智能機器人,能夠24小時默默地工作。沒有誤操作,沒有節假日,沒有加班工資。此外,Robo能大范圍、高密度、高精度的對周邊環境進行識別分析,確保360度識別規避障礙,杜絕危險隱患,同時保證了自身與周邊環境的安全。初步估計,整體作業效率可提高65%,每臺機器每年降低約8萬5千美元(約合58萬多人民幣)的成本投入。試問藍翔技校大師兄未必也敢PK這些新生代專利。

樣機證件照
云端大數據 + 深度神經網絡 = 讓機器大腦動起來
Robo自主研發的云端控制中心與機器深度學習神經網絡模塊的聯袂出擊,可實時同步、深度挖掘所有運行數據、3D地理信息,迅速并智能調節當前任務;利用在線深度學習和系統最優化提升自身智能水平,以實現施工作業整體最高效;多地多機數據在云端會形成一個不斷壯大的數據共享平臺,平臺在進行有效的大數據分析、處理后,針對不同地理環境和作業需求提供更完善的總體解決方案。
寫到這里,小編不禁感嘆,傳統程控思維在人工智能時代已經掉隊,讓機器大腦自己動起來,從而具備自主智能,主動工作才是王道。
商業模式:全面把握前裝、后裝市場
Robo并非設備制造商,而是人工智能整體方案提供商。要將這個功能強大、自主智能的“變形金剛”推向市場,Robo需要前裝市場與后裝市場兩手同時抓。目前,多家美,日,韓,比利時行業領軍企業正和該公司洽談,通過戰略合作,為Rob智能方案提供系統預裝、定制配置、新機預裝等服務。同時,來自巴西,阿根廷,臺灣的經銷商也希望Robo能針對不同機型的系統配置服務,改造其已有的工程器械,并廣泛應用于建筑、交通、農業、礦業等領域。

聯合創始人王亮與行業巨頭首席技術官商談握手
Robo未來:不僅是工程設備中的”智能戰斗機“
大數據為王,AI大行其道的世界,也依然是由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的, Robo期待著與科技巨頭們并肩作戰,讓工程機械不再傳統。N年后,當越來越多裝載有ROBO控制系統的無人機械在世界各個礦區和建筑工地源源不斷向云端傳回數據資源,勢必要形成一個對相關產業極具價值的龐大數據庫。到那時,Robo希望能有機會與Google、Tesla、百度這樣的AI巨頭合作,將Robo的無人作業方案與其他產業和消費行業同分享,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