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 又是一年元宵時,何人伴君詩與酒?
又一個春節將至,你是回家團圓的路上,還是與親朋好友一同出游呢?或者,你想要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充實假期,給新的一年開一個文藝的頭。
在此artnet貼心的準備了一份《春節全球看展指南》,從紐約到舊金山,從北京到柏林,從上海到倫敦……如果你恰巧在這些城市,相信這份手冊能夠滿足你的藝術胃口。
上海
德國制造:從19世紀到今天的德國攝影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SC P)
2017年1月11日—4月2日
“德國制造:從19世紀到今天的德國攝影“現場。圖片: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法國人達蓋爾和英國人塔波特先后發明了攝影術,但德國在其后至今的攝影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機械、史論、出版到攝影作品保存等等,作為一個工業大國,德國對攝影的貢獻巨大。因此,回顧19世紀到今天的德國攝影,對于中國的攝影愛好者和研究者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劉香成在開場白中提到了上海攝影藝術中心舉辦本次展覽的出發點。
本次展覽從歷史線索出發,梳理了160多年以來德國重要的攝影流派,從19世紀下半葉的早期攝影師利奧波德·阿倫德茨(Leopold Ahrendts)的景觀和建筑攝影、藝術攝影的先鋒海恩里希·庫恩(Heinrich Kühn)開創的畫意攝影、包豪斯、新客觀主義和新視覺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主觀攝影、東西兩德紀實攝影、杜塞爾多夫觀念攝影到德國的當代攝影。
宋冬:不知天命
上海外灘美術館
20171月21日—3月26日
“宋冬:不知天命“。圖片:上海外灘美術館
上海外灘美術館的新年首展為宋冬的個人專題展覽“不知天命“。作為藝術家在人生半百之際推出的首檔綜合展覽,宋冬將整個展覽視為一件“作品”,以“鏡、影、言、覺、歷、我、明“這七個字作為對自己五十年來的人生呈現再認識的七個平臺;以“無界”的方式使用美術館所有的空間,綜合性地呈現其對以往創作生涯的反思以及正在進行的探索。
即將展出的作品涵蓋行為、錄像、裝置、攝影、繪畫和“戲劇“等多媒介的當代藝術創作,除了其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創作的一系列代表性錄像作品和裝置之外,藝術家為本次展覽而特別創作的《五十不知天命》等新作品也將在展覽中呈現。上海外灘美術館的全部空間,包括建筑本身的結構和內外墻面都將成為宋冬過往藝術創造和當前創作探索的一種表達。舊作與新作在統一的語境下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互相充實,而藝術家本人對于生活與藝術創作的反思與體悟,也將在此背景下愈發浮現出來。
詹姆斯·特瑞爾回顧展
龍美術館(西岸館)
2017年1月22日—5月21日
展覽海報。圖片:致謝龍美術館
春節大假前夕,這個展覽幾乎刷爆了朋友圈。這是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在中國首個大型回顧展,涵蓋了這位“南加州光與空間運動“的先驅與代表藝術家五十年來的藝術杰作,包括其代表性的燈光與空間裝置和精選的攝影、版畫作品。藝術家根據龍美術館空間設計建造的全新場域特定作品也將在展覽中重點呈現。
北京
入時:康泰納仕百年攝影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2017年1月20日—3月5日
蓋·伯丁,法國版《Vogue》,1955年2月。圖片:? Estate of Guy Bourdin.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of Art + Commerce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的開年首展“入時:康泰納仕百年攝影“,向觀眾展現康泰納仕集團所承載的百年時尚攝影史??堤┘{仕是享譽世界的美國雜志出版集團,引領現代時尚的潮流,旗下的時尚雜志包括《Vogue》《Vanity Fair》《Glamour》等。本展覽集結了包括愛德華·斯泰肯(Edward Steichen)、伊文·潘(Irving Penn)、赫爾穆特·紐頓(Helmut Newton)、馬里奧·特斯蒂諾(Mario Testino)在內的八十余位著名時尚攝影師豐富多樣的作品及一眾精選的雜志原刊;這些作品大部分是其出版以來的首次面世。這些珍貴的資料由策展人娜塔麗·赫斯多佛(Nathalie Herschdorfer)精選自康泰納仕集團位于紐約、巴黎、米蘭及倫敦的資料館檔案。
倫敦
扎哈·哈迪德 : 早期繪畫
蛇形賽克勒畫廊
2016年12月8日—2017年2月12日
哈迪德作品。圖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
傳奇女建筑師扎哈·哈迪德于2016年3月去世,而這位伊拉克裔英國為世間留下了眾多堪稱大師級別的建筑與作品。展覽重點展示哈迪德1993年第一個建筑(德國Vitra消防局)設計前的早期而且少有人知的作品,包括1970年至1990年間創作繪畫與素描。這個展覽在蛇形賽克勒畫廊(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舉行,值得一提的是這間畫廊就是由她在2013年擴建與翻新,可想而知,她和畫廊的關系尤其特殊。哈迪德曾經說過,“實驗無止境(There should be no end to experimentation)“,這已成為蛇形團隊的口頭禪。
John Baldessari:“米羅與他的人生“
Marian Goodman畫廊
2017年1月10日—2月25日
展覽現場。圖片:Photo by Thierry Bal,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Copyright John Baldessari
在倫敦的Marian Goodman畫廊正在展出來自加州觀念藝術家John Baldessari的一系列作品,展覽名為“米羅與他的人生“(Miró and Life in General)。涂有噴墨印刷與丙烯顏料的11張畫布展現了對藝術史最新探索。每幅作品由西班牙現代主義Joan Miró的彩色抽象作品和Baldessari的獨有手法用來自好萊塢電影圖像拼接而成。在展覽臨近結束時,將會在2月18日至25日舉辦閃點(Pop-up)商店,銷售Baldessari創作的T恤、版畫等物品。
柏林
伊恩·威爾森
KW Institutefor Contemporary Art
2017年1月20日—5月14日
伊恩·威爾森作品,《地板上的圓圈(1968)》, Galerie Mot & Vanden Boogaard畫廊,布魯塞爾,1998。圖片:Courtesy the artist and Jan Mot, Brussels
2017年,這家柏林的藝術機構將有一系列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包括其25周年紀念和新任館長Krist Gruijthuijsen的上任。首個展覽將會關注于南非觀念藝術家伊恩·威爾森(Ian Wilson),他的創作主要是以語言作為媒介。威爾森的影響力還延伸到了其他3位藝術家:挪威的Hanne Lippard,英國的Paul Elliman以及美國的Adam Pendleton,他們會根據威爾森對于語言、交流、以及人際互動的探索各自做出一個展覽呈現。
巴黎
1930年代的美國繪畫
橘園美術館
2016年10月12日—2017年1月30日
Grant Wood,《美式哥特》,1930。圖片:?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繼在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展出后,展覽轉至巴黎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ie)。展覽展現了當時正在經歷經濟大蕭條的美國藝術家的回應,探索并且試圖定義美國藝術的作品。展覽包含了的美國藝術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Grant Wood,喬治婭·歐基夫(Georgia O’Keeffe)的50余幅經典繪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