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 又是一年元宵時,何人伴君詩與酒?
◎每經記者李俊明
2016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第20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于5月13日在陜西西安盛大開幕。本屆展會更名為“絲博會暨西洽會”,更加凸顯“一帶一路”主題,通過與絲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使展會愈發國際化、市場化,將本屆西洽會打造成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的新平臺和新范式。
在2016絲博會暨第20屆西洽會上,陜西和哈薩克斯坦方面在能源科技、農業和食品加工等多個領域進行了項目對接,還與韓國方面簽署了總額超32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德國巴德愛市也來推介項目。此外,陜西非洲產業發展基金也將成立。
從地方性展會到國家級平臺,從東西部合作貿易交流到絲路沿線國家貿易合作的重要窗口,走過二十載、涉及國內幾乎所有省份以及海外多國的西洽會,今年迎來最具實質性的轉變。
5月13日,2016絲博會暨第20屆西洽會在陜西西安開幕,持續近一周時間。“與之前相比,本屆展會更突出‘一帶一路’主題,組展更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絲博會暨西洽會執委會副主任、陜西省政府副秘書長張小寧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事實上,回望已舉辦了20屆的西洽會,及與之共同走過兩屆的絲博會,其已成為繼歐亞經濟論壇后,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又一具有實際功能的平臺,并成為沿線國家經濟合作的新載體。
但微妙的變化在于,從“西洽會”到“西洽會暨絲博會”,再到今年的“絲博會暨西洽會”,名字兩次更迭的背后,透露出陜西寄予本屆展會的態度和期盼,以“一帶一路”為主導為本屆展會注入更多國際化色彩。
今年推出的項目創歷屆之最
每年從5月上旬開始,從西安鐘樓以南到曲江國際會展中心,從陜西省政府到西安綠地筆克國際會展中心,主干道旁便陸續貼出西洽會預告的標語、條幅和海報。創立于1997年的西洽會,已經從陜西的地方性展會逐步發展成為國家級展會平臺。
西洽會官方網站曾對2014年展會數據做過詳細統計,結果顯示,從項目推介交流主體來看,省外、境外參展團推介項目占比達73.5%。這意味著西洽會不再是地方層面的展會——它已在省際、國際間合作起到作用。
此外,隨著近年來“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逐步落地,新絲路崛起成為中國內地尤其是西部發展的重要契機,與之同步的是,西洽會的實際意義也已經超越了東西部投資洽談的貿易平臺。
2014年起,西洽會主辦方稱,展會欲著重突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促進區域合作與發展”主題,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促進絲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承擔起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新角色。
實際上,隨著與絲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逐年增加,西洽會已經成為繼歐亞經濟論壇后,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國際交流合作的又一實體功能平臺,成為沿線國家經濟合作的新載體和新范式。
2014年,西洽會首次更名為“西洽會暨絲博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一屆展會的國際化程度極大提升。該次西洽會暨絲博會共邀請到77個國家和地區參展,并設立了國際館。據西洽會官網不完全統計,2014年西洽會暨絲博會各省區市代表團共簽訂利用外資項目合同總投資額50.67億美元,簽訂國內聯合項目合同總投資額8956.58億元。
西洽會執委會一名官員稱:“該屆展會吸納了絲路沿線國家和企業廣泛參與,東中西部聯手向西開放新優勢初步形成。”
2016絲博會暨第20屆西洽會各國推出的項目則創歷屆之最。以本次展會的主賓國韓國為例,有上百家韓國企業將參加本屆絲博會暨西洽會。本屆絲博會暨西洽會活動協調部綜合協調組副組長李亞榮說:“今年,我們更加注重和強調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和合作。”
西安絲路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少言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西洽會能辦20年,就像千百年來形成的集市一樣,說明這個展會、這個平臺有實際功用,有內外市場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持續要求。”
兩次更名注重國際化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西洽會”曾兩次更名。從“西洽會”到“西洽會暨絲博會”,再到“絲博會暨西洽會”,名字更迭的背后,透露出官方態度的微妙變化,亦意味著本屆展會實質不斷轉變,外延不斷擴展的趨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全稱為“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的西洽會,1997年設立之初只是為商品展示與貿易。從西洽會官網統計的資料來看,成立最初幾年,西洽會地方性展會的特征較為明顯。
不過記者梳理西洽會此后十多年的發展軌跡發現,隨著參展商家與政府單位越來越多,貿易成交額越來越大,展會的規模與影響力也在逐年增加。
“明顯的轉變是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期間,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倡議后,中亞各國開始把更多的目光轉向中國中西部。”哈薩克斯坦一名官員在2015年西洽會暨絲博會上曾如是說。
2014年舉辦的第18屆西洽會更名為“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暨絲綢之路博覽會”。更名后當年展會上,中亞、歐洲與南亞等國的參與變得更為頻繁。
事實上,整個中國中西部省份的定位,也正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而變化。而作為永久舉辦方的陜西,將“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賦予西洽會的意圖也愈加明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時任陜西省長婁勤儉在第18屆西洽會暨絲博會上發言稱:“陜西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良好的裝備、油氣和農業資源,應將陜西打造成絲綢之路新起點,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成為承接東部產業的首選之地和向西開放的交通樞紐。”
與之呼應的是,今年舉辦的第20屆西洽會將“西洽會暨絲博會”更改為“絲博會暨西洽會”,展會的定位中“絲綢之路”起到了主導作用。可以看出,將“絲博會”提前,是陜西當地政府乃至中國國際貿促會層面側重將“絲博會”作為整個展會的領頭意義。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在過去的兩年,“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被提升到整個國家乃至中國與其他國家合作的高度上,中國多數省份都納入到這個體量龐大的國家戰略中。
范少言稱,絲綢之路概念融入西洽會是自然而言的事情,“隨著中西部經濟的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陜西等西部省份走出國門、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求會更加強烈。”
中哈合作:能源、農業、文化……陜哈企業開展多領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