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 又是一年元宵時,何人伴君詩與酒?
上海3月10日電 (王笈)“陸康印象一一陸康書法篆刻展”10日在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新展廳拉開帷幕,這是書法篆刻家陸康在中國內地的首個個人藝術展,也是其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個人藝術展。展覽分6個展廳展出陸康的書法作品61件、篆刻50枚、文房雅玩與衍生品30余件、作品集與著作55種。
陸康自幼隨祖父陸澹安熟讀經史,古文功底深厚,后常問教于現代杰出畫家劉海粟、著名藝術家來楚生等,篆刻師從被譽為“三百年來第一人”的陳巨來。他是當今上海實力雄厚的書法篆刻家,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澳門印社社長等,也是上海大學第一位書法篆刻專業的研究生導師。

“陸康老師是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一位老師,我覺得他是一位很有民國文人風范的俠之大者。他不但有豐厚的學識,他的書法篆刻藝術、為人處世的態度特別感染和感動我身邊的很多人,所以希望能為他做一本最好的書、策劃一場最好的展覽。”展覽的策展人、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胡建君告訴記者。
走進“陸康印象一一陸康書法篆刻展”門廳,紅色展板上“此生只愿作閑人”的閑章令人不禁動容,這也是陸康的人生信條之一。深入展廳,此間展陳的各類作品無不體現著他的“四體皆擅”。陸康的大篆與甲骨文書法皆古韻盎然,而又天衣飛揚,別有新意;小篆則沉著舒展而使轉圓活,富有奇趣。更令人驚嘆的是,陸康能記得過目的所有字體,隨手轉換四體書寫,包括各種異體字。
值得一提的是,當天除了“常規性”的展陳,現場還有一處被陸康本人稱作是“實驗書法”的特別展臺搭建廳。
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陸康表示,這是自己首次拿出“實驗書法”的創意,希望得到廣大藝術家及年輕人們給出意見,共同研究民族傳統文化如何“走”進現代人的思想和生活領域中,“傳統書法跟實用是有關系的,但是自從毛筆字慢慢式微以后,書法的實用功能越來越小,觀賞性變大,再加上現代人生活的情趣、意境、理念、食住空間的變化,現在的藝術品應該跟現代生活來相配。”
作為一名藝術家,陸康此間多次向記者表示,自己一直都在學習的途中;而作為上海大學的一名兼職教授,陸康也讓記者感受了他為人師表的“責任感”。
當天談及美術專業學生的“成才”問題,陸康表示,當代美術學生有著明顯的“求知優勢”,互聯網使其獲取知識的便利性大大提升,學生通過技術手段能看到許多古代的東西,在中西文化領域的思維也十分活躍,“但是我們的文化傳統有五千年文明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從這個角度來講,單單通過互聯網文化接受知識,好像深厚度和底蘊往往不夠。老前輩口傳的、經驗方面的往往不是在一本書上可以看到的,這方面也會缺乏。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有求知方面的優勢,又有打開中西文化的視野,缺的是扎實自己的功夫、對浮躁的方面要耐得住寂寞。任何的飛躍都必須在非常穩固、厚實的傳統基礎上才能實現。”
據悉,“陸康印象一一陸康書法篆刻展”將在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新展廳展至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