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 又是一年元宵時,何人伴君詩與酒?
4月中下旬以來,大珠三角區域的廣州、深圳、香港等地再次進入科技和機電類產品展會密集期。展會上,各類智能家居、移動終端、VR眼鏡、VR盒子以及人工智能產品占據了最顯眼的位置,引起廣泛關注。接受采訪的業界人士普遍認為,當前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正在加速,以“互聯網+”和智能化為特征的數字經濟大潮洶涌而來。在樂觀的市場預期中,專家也提醒要警惕低水平重復和盲目跟風、盜版抄襲給產業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智能化產品快步邁向市場
被視為外貿晴雨表和風向標的第119屆廣交會于4月15日至5月4日分三期舉行。剛一走進一期的家用電器展,數字化、智能化的氣息就撲面而來。大到液晶電視、電冰箱、空調和洗衣機,小到鍋碗、水壺、電吹風,幾乎每個展位上都有各種嵌入智能芯片或WIFI組件的智能化產品。
以海爾集團為例,展位上不僅有可提醒食物保質期限、根據主人心情選擇播放音樂的電冰箱,還有可以幫助檢測房間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的“魔鏡”。海爾海外電器產業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慶福說:“2015年,海爾出口的高端智能化產品總額比2014年增長了4倍,市場覆蓋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說智能化產品在出口方面逐步挑起了大梁。”
環球資源電子組總裁黃譚偉表示,從洽談情況看,國內企業提供的VR類產品可謂“大紅大紫”,一些買家當場就下訂單,相信國內企業在這方面可以擴大對外出口。
出席廣交會中國家電電子品牌與創新高峰論壇的捷孚凱市場咨詢有限公司家電部全球大客戶副總裁彼得?古德曼說,根據該公司的調查數據,中國已經是智能家居產品銷售量最大的市場,而且中國消費者對智能技術、數字化技術的認可度遠高于歐洲,“市場容量和技術進步的疊加未來必將推動中國制造業在全球數字經濟中發揮引領作用”。
事實上,數字技術不僅被企業應用于產品智能化上,還被應用于企業管理上。在廣交會期間舉行的中國家電電子品牌與創新高峰論壇上,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軟件與服務中心總經理劉東說,長虹電器在2013年建立了大數據分析中心,并將大數據應用于企業生產和管理。這為企業帶來了三重利好:一是企業生產的產品更加精確;二是企業運營效率有了提升;三是基于數據分析,能給用戶提供更貼切的服務。
低水平同質化風險顯現
在百舸爭流的同時,產品同質化、研發低水平重復、核心應用依賴外部供給等風險也引發了業界的擔憂。
在廣交會上,記者看到,不少商家展出的智能產品性質和形態相仿,很多產品的智能化就是“無線芯片+APP操控”,功能雷同不說,甚至連名稱也基本一致,產品應用大多停留在開、關等信息技術的粗淺層面。
在環球資源移動電子展和春季禮品及家居用品展上,一些國內企業推出的VR眼鏡、VR盒子也大同小異。據業內人士透露,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的是非一體機,大部分出自同樣的模具、采用同樣的方案,成本也幾乎一樣,如果按照當前這個路徑發展下去,估計以后還要走價格競爭的老路,依靠大規模復制生產實現薄利多銷。
一些企業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坦陳,從事數字化、智能化產品開發的時間并不長,短的甚至只有一兩個月,主要是因為老板看到VR很火,就搞來組件趕緊出成品,覺得不能錯過這波市場。
除了產品開發,一些核心技術過度依賴外部提供商也引發了擔憂。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廣東萬事泰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李凌翰說,現在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做智能工廠,但沒有多少核心技術是自己的。這帶來兩個后果,一是公司簡單拿來,不專注于核心技術研發;二是外部服務公司往往都是一套系統通用于很多對象,系統與公司自身無法完全契合,功效無法最大化,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數字經濟也需“工匠精神”
一方面是市場前景廣闊,一方面是發展進程中暗流涌動——在業界人士看來,制造業全面對接“數字經濟”,既需要技術上的投入與堅持,又需要發揚“工匠精神”,扎實走出一條創新驅動的發展之路。
“數字化的核心是更高效的生產和更優質的產品,這需要企業跟上形勢、找準方向,更需要企業沉下心來進行技術積累和匠心雕琢,在工業技藝和數字技術上不斷突破,使跨界融合產生化學反應。”李凌翰說。
當前,活力迸發的創客團隊被視為國內制造業和數字經濟對接的重要力量。和上屆38家創客團隊參展相比,這屆環球資源展上的創客團隊猛增到100多家,創客已成為國內制造業數字化的生力軍,“如果提供更多更大的窗口,讓他們有機會將自己的技術和市場需求、制造企業結合起來,將會帶來更多增長動能。”黃譚偉說。
一些企業也開始重視走差異化競爭之路。廣州卓遠機械有限公司把VR跟健身和游戲結合起來,開發了VR游戲跑步機,可以將玩家的運動映射入虛擬場景,邊娛樂邊健身。“我們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發了振動式VR體驗館和飛行模擬器等,很多海外經銷商表示了極大興趣。”公司業務經理梁嘉汶說。
展望未來,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將刺激更多企業提升研發能力、擴充研發團隊、增加研發投入。張慶福說,目前海爾擁有1000多名研發人員,并對接全球大量研發機構,“未來我們將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繼續加大智能化產品的開發力度”。
對日本制造業發展有深度了解的李凌翰認為,“中國智造”還可以從日本、美國等國家尋找可資借鑒的經驗。他說,現在日本制造業的最大特點是兩極化突出、兩頭并列發展:一是無人化,這主要是在汽車等領域,比如豐田、本田,大量使用機器人,將無人化做到極致;二是超級工人,也就是以一個技術工人為核心,通過各種先進智能設備,將人的技術和設備的能力結合在一起,帶來超乎想象的生產效率和生產精度。
一些企業家還呼吁進一步完善政策和發展環境。志高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興浩說:“用心發揚‘工匠精神’,把智能化做好,就有可能推動制造業的第二次革命。這需要社會的支持推動,也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