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午夜-一区二区视屏-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的-亚洲午夜在线视频-亚洲午夜在线观看

元宵 | 又是一年元宵時,何人伴君詩與酒?

 漢諾威工博會所形成新聞熱浪正在退去。但它所指引的工業方向,卻是值得坊間中人咂摸再三、回味難忘的思考。工業集成,成為2016年漢諾威的主調。本屆漢諾威博覽會兩大官方主題皆為此而來:

  一個是“集成工業-發現之旅”(Integrated Industry – Discover solutions),

  一個是“集成能源-未來能源系統”(Integrated Energy-The Energy system of the future)。

  在工業和能源領域,數字化進程使得各種機構和各種技術加速融合與集成。

  集成什么?融合何在?在現場,筆者跟蹤了八大集成趨勢。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1)

圖1 德美工業貌似融合

  趨勢一:兼容性集成是共識

  那一個頒獎的夜晚,燈光屬于德國浩亭(HARTING)公司。其工業計算機MICA,斬獲了有“工業界奧斯卡獎”之稱的Hermes獎。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2)

圖2 德國聯邦教育與科研部長Wanka親自頒獎

  這個不起眼的黑盒子,就是斬獲大獎的“MICA”。它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3)

圖3 酷黑盒MICA系統

  作為一臺小型工業計算機(Mini PC),它可以對于智能化工廠的數據進行收集、存儲、處理和發送。配合上傳感器,它就讓原本冷冰冰的機器變得“智能”起來,讓生成的數據開始流動。

  讓MICA獲得評委一致青睞的是其良好的兼容性。它是一款很容易讓人“上手”的模塊化產品,可以廣泛適用于各種企業的環境。成為“智能工廠的神經系統”。

  MICA計算機的“易上手”體現在三大方面:硬件兼容、軟件兼容、擴展性強。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4)

圖4 MICA計算機的三大特征

  MICA具有軟硬通吃的好胃口:無論現在用的是什么硬件標準還是軟件標準,都可以應用。應用的范圍也可大可小:既可以用在一臺機器上,也可以用于成百上千臺機器。許多臺機器結成的網絡之間可以用現有的通訊標準相互通信,數據的處理既可以在本地完成,也可以方便地傳到云端。

  自從去年9月推出以來,MICA已經有了30多個成功的應用案例,例如用在這輛帥氣的跑車“RINSPEED”(圖5)中。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5)

圖5 奧巴馬和默克爾親臨參觀

  RINSPEED跑車內部安裝了多個傳感器,用來探測油耗情況和溫室氣體排放情況;這些傳感器獲得的數據由MICA計算機來收集、處理,并且統一上傳到云端的第三方監測平臺。通過在成千上萬輛車上安裝MICA,就可以實現智能的汽車排放檢測,并且從大數據中還可以分析出更多有用的信息。能夠在問世不久之后就獲此成功應用,而且又和環保的主題相融合,難怪MICA能夠獲得專業評委和政要們的青睞了。

  MICA為代表的產品,代表了一種集成趨勢:全面兼容,用戶易于上手。

  看上去工業4.0的升級可以是一種有機的自然生長,不必非得“傷筋動骨”。這種“親民產品”的出現,更多地是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做,便于其用較低的成本來實現智能化“從0到1”的突破。這在德國也是一種“政治正確”:德國產業規劃從來都把中小企業擺在重要位置,因為它們比大公司更需要外界幫助。

  趨勢二:新材料與能量、信息的整合

  在工業4.0時代,德國產業界有許多有趣的比喻。

  上文介紹的工業計算機產品被稱為智能工廠的“神經系統”,而能量鏈產品則被稱為新一代智能設備的“臍帶”。

  能量鏈(德語:Energieführungskette)是一種機械元件,通常包含電纜,用來傳輸電流。最大特點是:這條輸送能量的“鏈”是在不斷運動著的。這種典型應用例子包括機床、機器臂、全自動倉庫等)。如果沒有合適的材料和機械裝置對內在的電纜進行保護,并提供一定的柔性和扭動能力,則電纜會很容易損壞。

  如何在確保材料導電能力、并且保證能量鏈不易損壞(給設備“輸血”的臍帶不斷裂)的情況下,還能夠降低整體成本?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6)

圖6 常見的塑料能量鏈(左)和金屬能量鏈(右)

  在本次展會上,Igus公司推出的“智能能量鏈”(e-chains)產品給出了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并且獲得漢諾威“展會快報”的專題報導。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7)

圖7 展會上的智能產品“e-chains”

  e-chains是Igus公司用塑料材料制造的能量鏈產品。和普通的能量鏈不同的是:

  它將高性能的聚合物材料與傳感器集成在一起,使得每條鏈都可以發出信號,及時“報告”其損壞情況。這些信號在本地匯總之后,通過Igus獨有的通訊模塊可以傳遞到云端,從而使得遠程的客戶/工程師也可以接收和分析其數據(圖8)。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8)

圖8 能量鏈渾身都在蒸發出數據

  這款復合型智能產品的除了主動性維護,降低了維修頻率,降低能耗,最為重要的是它構成了數據的真正回流:它在運動中的大量數據可以反饋給研發人員,幫助其進一步改善材料、傳感器和通訊模塊的研發。

  e-chains產品用實際運營數據指導研發活動,從而使得產品從研發到使用形成了一個“閉環系統”。在數字化時代,傳統的硬件廠商紛紛搖身一變,變成了硬件、軟件、能源、服務等要素的集成提供者;而在這整個集成閉環活動中包含的大量有價值數據,也反過來不斷促進公司自身競爭力。與此同時,材料也成為焦點。事實上, Igus公司在先進塑料材料產品方面的營收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在2015年增長近20%,并且未來預期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新材料、信息、能源日益呈現集成趨勢

  事實上,各種新型材料已經事實上成為了物聯網的一個入口。目前歐美還有很多新穎產品也具備類似特性,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AFFOA聯盟正在研究革命性的新型纖維(集能量、信息和材料于一體的功能材料),用于發展可穿戴電子服裝。將來,我們穿戴的衣服和飾物也可能成為物聯網的人機接口。

  趨勢三:增材制造與軟件技術的整合

  更快,更強,將產品推向市場,正在成為挑戰極限的核心競爭力。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在本次展會上也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之一,許多知名的公司紛紛推出其解決方案,而西門子給出了一個相互集成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3D打印”這個說法用得并不頻繁了,往往由“增材制造”取而代之。

  在本次展會上,西門子在列出齊全的產品系列同時,還專門增設了四個“Highlight

  Cubes”展區,重點展示幾個特定領域的成就。其中有一個展區就是關于增材制造的。在這里,西門子共展示了三種增材制造技術(表1中信息均來源于其漢諾威博覽會展臺):

表1 三種增材制造技術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9)

下面是現場拍攝的產品實例: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10)

圖9 三種增材制造技術的產品實例

  現代高端制造業對于產品的要求日漸復雜,用傳統技術可能無法制造,或是要構建冗長的供應鏈才能合作造出來。而利用增材制造技術,可以打造出之前無法構建的幾何形狀,或是大大降低分工協作的復雜性。這種變化,絕不會是任何一家有抱負的軟件廠商所能忽視的。增材制造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制造技術,而是集制造與軟件于一身的先進流程。在西門子三種增材制造方式的背后,都有著強大的軟件技術支持,如圖10所示: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11)

圖10 軟件技術與增材制造過程的交互

  在此圖中,實際上又有三大交互過程:

  • 一是應用先進的軟件技術,本身就能大大縮短增材制造產品的研發時間。通過3D數據建模、系統仿真等技術,可以在實際制造開始之前就對產品的性能有很多了解,從而減少出錯的概率。

  • 二是對于那些仿真還不能完全模擬的要素,通過增材制造過程則可以快速地制造出高品質產品原型,從而在短時間內了解該產品的特性。

  • 三是圖中所涉及到的這些軟件技術本身,如果能夠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則大大提升智能制造和研發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西門子公司的這些軟件幾乎都由自己開發。近年來,它正逐步將自身打造成一個“軟件公司”,以數字化來驅動制造進程。

  上述幾種增材制造技術已經有了實際的應用案例,用于能源、汽車等行業。在本次漢諾威博覽會上,一家叫”Local Motors”的公司將上述技術用于電動車的增材制造,整個制造的原材料只有塑料和碳纖維兩種。

  每一輛汽車都可以為顧客量身定做,從在系統里確定其數字方案到實際“打印”出來,只需要20小時。

  整個制造方案預計在未來一年內投入實用。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12)

圖11 Local Motors電動汽車的“粉末層融合”制造場面

  圖11中可以看到“粉末層融合”印刷過程。我們固然可以想象這種車在成本等方面的局限性,然而它畢竟是要實際投產了,并且,20小時!傳統制造商,如何能不感受到壓力?

  縮短研發周期、縮短”Time to market”,由于軟件與增材制造的集成,正在挑戰傳統思維的極限。全新機遇,正在展開。

  趨勢四:虛實結合

  以人為中心的”虛實結合”技術,開始大舉進軍工業界

  本次開幕式上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德國總理默克爾戴著虛擬現實眼鏡,在“虛擬世界”中向奧巴馬伸出手,而奧巴馬則在“現實世界”中伸出手回應。

  漢諾威官方網站評論說:這一幕將無疑是本屆展會上最令人銘記的畫面,它象征著美德兩國在工業4.0道路上深度合作的誠意。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13)

圖12 默克爾通過VR和奧巴馬“握手”

  好吧。這個誠意也太具有作秀的成分了。但在事實上,VR/AR等技術已經開始全面滲透工業界了。博世(Bosch)公司讓工人通過配戴虛擬現實眼鏡來感知生產線的運行狀況,以及通過視頻投影儀來為工人提供指導、提示下一步工序所需的工件。

  在本次展會的研究展區(Research & Technology Area)中,著名的Fraunhofer研究所也展出增強融合技術的一個應用案例。此案例是對“工人”裝配汽車的過程進行指導: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14)

圖13 Fraunhofer研究所展示AR交互技術

  場景看上去并不起眼,但是研究所有著清晰的應用思路,通過AR增強現實來指導人的工作。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15)

  其中,攝像機對于場景的監控可以具體識別出人的身體動作和臉部表情,而“給人下達建議”則可以通過來激光指示或佩帶眼鏡(具有增強現實效果)來完成。這種技術在更為復雜的工作環境里可以發揮非常大的作用:首先,減少人的腦力負擔(比如可以免于鑒別成百上千種不同的零件型號);其次,可以減少體力負擔,例如規劃最短的行走路線;再次,可以避免工作中的低級錯誤-電腦算法通常不會因為“疲勞”或“走神”而出錯。

  除了激光指示和數字化眼鏡之外,平板顯示等技術也常常用來描繪虛擬的世界。

  例如在圖14中,Fraunhofer展示了如何用AR系統顯示出機器隱患的。這可以幫助員工提早發現問題,避開很多“雷區”。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16)

圖14 Fraunhofer用AR來“透明化”機器運行中的隱患

  在此必須強調,這里討論的是“以人為中心”的虛實結合技術。事實上,德國在工業4.0進程中從來不忽略“人”的要素,也不認為人會逐步被機器淘汰。德國人不斷描繪的新型工業生態系統,是一個人與機器和諧共存的體系。新的勞動觀已經形成共識。所有的開發和應用這些技術時應堅持雙重目標導向,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一定要為勞動者帶來便利、愉悅和健康。工廠現場那些違背宜人工程學原理的布局,都在成為工業4.0世界的不和諧之音符。

  趨勢五:認知技術與工業的集成

  認知技術的觸角已經伸向工業界,智能決策嶄露頭角。

  美國是本次漢諾威博覽會的主賓國,破天荒地許多美國公司紛紛跑到德國場地,秀出自己的“武器庫”。在這其中,運用大數據和認知技術來幫助工業企業作出決策,便是一枚“重磅炸彈”。微軟公司展臺,一臺巨大的飛機發動機赫然入目。喧賓奪主的硬裝備!難道微軟開始造發動機了嗎?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17)

圖1 微軟公司展臺上的飛機發動機

  軟件試圖定義硬件!這臺大家伙是業內鼎鼎有名的羅-羅航空發動機Trent XWB,用于空中客車的A350 XWB系列大飛機。為了能夠基于大數據進行智能決策,羅-羅在每臺這樣的發送機上都安裝了傳感器,并實時將數據傳到微軟公司的軟件平臺,用于進一步的數據分析。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18)

圖2 微軟為羅-羅發動機打造的決策平臺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筆者:這個軟件平臺能隨時掌握每臺飛機的多方面數據,并且憑借大數據和認知技術,可以得出許多非常有價值的重要信息。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19)

圖3 微軟平臺智能分析

  馬航飛機的意外失蹤,時間會證明,這對于發動機的數據采集與分析,是一個分水嶺事件。發動機的數據,從此與所有人都有關。

  說到認知技術,當然不能忽略了IBM公司。只是這一次博覽會上,IBM不再耍酷了,而是越來越走親民形象了,詮釋其認知技術的最新進展,包括“Watson”產品的多種應用。

  是啊,沃森真的要變成全能的達芬奇了。這次它要寫毛筆字。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20)

圖4 IBM的認知技術用于寫毛筆字

  這臺寫書法的機器人是由IBM和富士康聯合研制的。據現場觀察,它寫的毛筆字還不錯,至少比筆者的要好一些(哎呀,下次碰到機器人,心怯的地方越來越多了)。根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一實例主要強調認知技術在翻譯領域的應用:當用戶說一句英語(例如“I wish you would get rich”),機器人就會自動將它翻譯成中文(例如,翻譯成“恭喜發財”)。然后它會在系統字庫中找出“恭喜發財”這幾個漢字及其字體,再通過機器人技術將毛筆字寫出。

  當然,這還只是娛樂一下。但IBM決議離工業走的更近,跟聽上去就有點笨重的大機器也裹在一起了。是的,沃森開始玩機床啦。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21)

圖5 IBM認知技術面向金屬加工

  在名為“工業認知物聯網解決方案”上,IBM為一家銑削加工廠提供的認知技術服務,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如圖6)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22)

圖6 IBM認知技術幫助客戶優化銑削加工過程

  在銑削過程中,有很多變量(如加工角度、速度等)顯著影響最終的加工效果。在這種多變量的環境中找到最優的參數組合,并非易事。傳統公司往往基于歷史經驗來制定加工策略,而IBM的認知過程則可以模仿人的思維和學習過程,通過先進的學習算法,在短期內大幅優化參數的組合,從而明顯改善加工效果。

  計算機認知技術的應用實例,正在逐步影響實業界的運營模式和產品開發。例如,一些公司在機械加工方面通過好幾十年積累的經驗,可能會在短期內就被計算機程序趕上和超越。又比如,計算機在語言翻譯方面的功能也變得日益強大。在長遠的未來,是否可能提供一款產品,在人機交互方面能同時滿足上百種語言的用戶需要,或是在不同語言之間靈活切換?考慮到谷歌已經可以翻譯500種語言,我們只能有些驚心地說:機器有能力,一切皆可能。

  趨勢六:企業之間的技術集成

  Festo公司是德國一家的工業控制與自動化企業,早期以氣動元器件而聞名。而現在,它致力于用先進的產品技術來提高客戶的生產力,并且在柔性、仿生等方面有獨到的研究。Festo也是工業4.0理論和實踐的領導者和推動者之一。在本屆博覽會上,它展出了“空中抓取技術”、“磁懸浮搬運”等多項尖端科技。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23)

圖7 漢諾威博覽會上的Festo展區

  在物流自動化領域,Festo公司介紹了一款全新產品概念“多托盤系統”(MCS, Multi-Carrier-System)。用它打造的自動化裝配線,具有極其強大的功能:傳送帶上每一個托盤都可以自主決定運動軌跡,且可以自行與中央控制系統通訊。這項技術可以帶來最大限度的生產柔性,從物流角度貫徹生產的定制化。

  此外,多托盤系統很容易和傳統的傳送帶相結合,且便于靈活改裝。它的優點還包括:托盤移動速度很快、軟件編程容易上手、托盤可以在狹小空間內作三維移動、等等。有專家曾指出:物流自動化的規劃是智能工廠設計的一大難點。多托盤系統作為一項模塊化、易拓展的先進柔性技術,有望在這方面帶來突破性的進展。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24)

圖8 Festo的“多托盤系統”裝配線演示

  這樣一款產品,并不能夠獨立開發研究。實際上,這是Festo和西門子合作的結晶。多托盤系統本身就是多種先進技術結合的產物。如圖9所示,Festo和西門子至少各貢獻了三方面的關鍵技術: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25)

圖9 “多托盤系統”的關鍵技術

  這款高精尖產品是Festo與西門子雙劍合璧的成果。在本次漢諾威博覽會上,類似的強強聯合例子還有很多,如德國Fraunhofer研究所和華為公司聯合研發的農業機械大數據技術,以及印度Infosys軟件公司與德國SAP公司合作開發的制造業數據建模系統。無論合作的具體方式是什么,知名企業之間尋求技術集成,已然是一種趨勢。再知名的公司,也需要伙伴一起蕩起“友誼的小船”。

  趨勢七:小企業與大企業的生態集成

  如果大企業都需要相互抱團,那么小企業如何尋找生存的空間?

  在本次博覽會上,美國館的“Digital Factory U.S.A”展區吸引了許多與會者的目光。除了GE等知名大公司外,許多小公司的產品,也讓人覺得饒有興味。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26)

圖10 美國館標志“選擇美國”

  一家名為Eagle Technology的公司,專注于數字化工廠的“智能管理”系統。它可以將工廠各種軟件系統(如制造執行系統MES、 供應鏈管理系統SCM、企業資源計劃軟件ERP)中的數據集成起來,通過自動分析和處理生成“Work Order”(可供管理者直接執行的決策)并顯示在電腦屏幕上或是手機APP中,從而讓企業管理變得更加透明化和便捷。這家公司的客戶包括工業領域的多家世界500強大企業。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27)

圖11 集成的智能管理系統

  另一家名為TATSOFT的公司,則用模塊化軟件技術來實現工廠運行的可視化和數據分析。它開發的“Factory Studio”系統,通過處理傳感器收集來的數據,可以將管理者感興趣的對象(例如:工廠中所有的關鍵設備)虛擬顯示在同一個界面里,并且可以實時從每個對象里面獲取想要的數據和分析報告。人機交互界面(HMI)的建立非常簡單:軟件商為各種常見的對象(如機床、車輛、管道、發電機)都準備了相應的可視化模板,用戶只需簡單地將這些模板拖到界面中即可建立初步的系統模型。憑借其易用性、可視化優勢和后臺數據分析能力,TATSOFT也在世界各地贏得了許多客戶,包括工業4.0領域知名的大公司。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28)

圖12 Factory Studio的界面實例

  在大企業尚且紛紛抱團之際,這些小企業是如何實現夾縫中生存,并且還從大客戶那里“淘到一桶金”的?

  我們觀察到這類小企業有一些共同點: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29)

圖13 小公司的生存策略

  一方面,它們的產品和各大公司的標準相兼容。如一家公司宣傳的:它的數字化產品與所有主流的通訊標準、軟件標準都能很好地對接。這就便于其融入每一家巨頭的“平臺”及其生態圈。另一方面,許多小公司有很強的客戶定制能力。現場的許多公司表示,如今的客戶需求呈現出越來越多樣化的趨勢,所以對其進行定制化服務也越來越有挑戰。許多時候,大公司會選擇專攻通用性的平臺,而把定制化的工作外包給小公司。這樣一來,兩者相得益彰,都獲得了自己的“比較優勢”。在大企業的主流平臺中,存在大量小型企業生存的空間與集成的空間,與生態圈相容。

  趨勢八:國際范圍內的標準集成

  德國和美國的機構在共同制定新一代的工業標準,微軟公司等IT巨頭正強勢介入。印度等國的公司也在密切跟進。

  在新一波工業革命浪潮中,有兩大組織持續吸引著產業界的目光:一是德國的“工業4.0平臺”,二是美國為主導的“工業互聯網聯盟”。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30)

圖14 工業4.0平臺與工業互聯網聯盟

  在引領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兩大組織都深刻意識到標準制定的重要性,因此先后推出了其頂層架構設計標準:工業4.0的架構稱為RAMI 4.0 (Reference Architecture Model for Industrie 4.0),工業互聯網的架構被稱為 IIRA (Industrial Internet Reference Architecture)。

  本次漢諾威博覽會上,在德美合作的大背景下,兩大組織就RAMI 4.0和IIRA的關系展開熱烈的討論,謀求合作共贏。名為“工業4.0與工業互聯網”的專題論壇貫穿了漢諾威博覽會的全過程(如圖15)。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31)

圖15 本次博覽會的專題論壇

  “工業4.0與工業互聯網”

  通過討論,兩大組織達成三大共識:

  共識一: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的重點領域具有互補關系。

  博覽會上給出了如下的關系圖: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32)

圖16 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的重點領域

  可以看到工業互聯網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覆蓋能源、醫療、公共服務等,而工業4.0則是在制造業這一個領域深挖。

  兩大組織并不想完全走在一起,他們一點都不遲疑地對外宣稱,二者的架構不可能徹底合并。但是,二者具有很好的互補性。目前它們正不斷深入研究,以期達成更大的共識。

  共識二:有必要建立兩大架構標準之間的對應關系,增強其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

  兩大組織宣稱:互通性意味著工業互聯網和工業4.0要共同影響全世界的標準。它們要采取的行動包括:1)促進標準制定機構之間的合作,清楚地定義需求;2)保持技術交流,鑒別兩大架構體系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建立對應關系;3)促進不同應用領域之間的互通性。

  共識三:要在研發基礎設施上加強合作。

  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組織要加強基礎設施方面的交流和共享,包括測試床(Test Bed)等設施,以促進共同研發和創新。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33)

圖17 工業4.0與工業互聯網的三大共識

  兩大組織不僅僅是有口頭的共識而已。事實上,德美兩國的公司已經在“標準”問題上行動起來了。例如在本次博覽會上,SAP公司和微軟公司共同宣布其云服務產品支持”OPC-UA”標準,也就是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通訊標準。目前應用極其廣泛(前文所述的MICA工業計算機、Festo“多托盤系統”等產品都支持它)。

  而“云”作為一種熱門的網絡技術,則是工業互聯網的核心之一。所以OPC-UA和“云”的結合,被視作在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也在硬件和軟件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

  如果說OPC-UA通訊和云服務都是既有的標準,那么通過此次SAP和微軟的動向,

  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新的集成標準:“OPC-UA + 云”。

  今后想要實現硬件聯網化的公司,可能都不得不按此集成模式來做:所有硬件的數據直接傳到云端,在“云里霧里”通過微軟的大數據平臺或是SAP的ERP/MES系統來作出決策,然后再將指令直接發給各個硬件(包括傳感器、控制器、機器設備等)。

  如果這個集成模式非常成功、成為行業標桿的話,那么不符合此模式的公司都可能會被邊緣化。因此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趨勢。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34)

圖18 自動化公司用微軟Azure云平臺實現

  工業物聯網

  除了德國和美國之外,印度的公司也憑借其在軟件技術方面的積累,開始在標準制定方面躍躍欲試。例如Infosys公司(印度頂級軟件公司)在此次“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論壇上作專題報告,分析應如何增加RAMI 4.0和IIRA兩大架構的互通性。

  這家公司還和SAP合作,幫助能源行業的大型客戶建立三維數據建模的流程,從而在樹立這一領域的標準。應該說,印度公司涉足的這些標準都是相當關鍵、影響深遠的。放眼中國企業,本次在漢諾威展出的產品并不少,也有很多在本行業內市場占有率領先。但是在標準制定和技術趨勢引領方面,中國似乎并沒有發出太多聲音。

  從德國工業展看未來工業八大集成之旅(圖35)

圖19 日本代表團在學習微軟的云平臺技術

  得標準者得天下。在這一方面,德、美等國的企業開始組團了,這一點,留給中國制造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视频 | 色丁香六月 | 国产高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内精品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盗摄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 好爽好深好猛好舒服视频上 | 最近免费观看高清韩国日本大全 | 日美欧韩一区二去三区 | 日韩一区在线视频 | 日韩精品导航 | 欧美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 青青青国产免费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观看 | 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小说 | 亚洲色在线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 | 亚洲区一二三四区2021 | 久久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最新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手机在线观看 | 成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青青99| 久在线| 国产夜色视频 | 欧美高清日韩 | 成 人免费va视频 | 性88分钟| 日韩第一色 | 四虎影视大全 | 午夜色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精品欧洲精品 | 国产精品成人扳一级aa毛片 | 毛片黄在线看免费 | 亚洲激情视频网 |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免费看一 |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成人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