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 又是一年元宵時,何人伴君詩與酒?
9月13日,本報將亮相文博會,7位民間手藝人現場為觀眾獻絕技,亮絕活兒。
高鳳榮:小面塑闖出大名堂
看似極為普通的一團面,只需經過她的手不經意地捏揉幾下,用小竹片嫻熟地刻畫一番,片刻之間,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面塑便悄然誕生。從“孫悟空”到“豬八戒”,從立體的玫瑰花到平面的牡丹圖、蝦米圖,無一不是精巧奇絕。她便是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014年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高鳳榮。最令人叫絕的是,她的作品可以做到不霉、不裂、不縮,多次應邀到香港、深圳舉辦展覽,屢獲殊榮。
如今73周歲的高鳳榮,從事面塑制作已經有三十多年。自小,她便對民間藝術情有獨鐘。高鳳榮與面塑結緣來自于街頭一位姓穆的民間藝人的傳授。然而,這位民間藝人教了四五天,還沒有教全,卻因為傳男不傳女的規矩,不得不中途放棄。手藝雖沒學全,卻為她打開了面塑藝術的大門,之后,高鳳榮輾轉深圳、山東多地求師學藝,直到在太原,她遇到了民間藝術協會的張正明。
在這里她系統地學習了面塑材料的制作過程和做面塑的手法技巧,并得到張老師面塑配方的真傳。私下里,她更是自己摸索,更新配方,加入民間藝術協會,不斷拓展和深化面塑技藝。憑借多年的苦心求教和細心鉆研,她的作品屢獲殊榮,2008年榮獲首屆太原市民間藝術精品絕活技展大賽金獎,2013年7月又以作品“關公”獲山西文化博覽會銀獎,在2014山西巧姐大賽中,她的作品“蝦米”獲面塑二等獎。
一個又一個榮譽的取得,背后是高鳳榮辛苦的付出,高鳳榮說,原先并沒有想到,連自己都認為是“小把戲”的面塑,竟讓自己成為“小紅人”。
關于面塑的傳承,她說,“徒弟中最大的50歲,最小的十八九歲,遇到想學的就教,沒有學費,現在教了三個殘疾人。這兩年,因為眼睛做了手術,基本上看不見,也只能帶三四個徒弟了。”
徐興是高鳳榮徒弟里最特別的一位。當年,高鳳榮遇到徐興的時候,徐興正跪在大街上,拖著出血的下肢在乞討。原來,徐興由于一次意外爆炸,炸傷了雙腿,不得已實施了截肢手術。高鳳榮見到他,頓時產生了憐憫之心,想傳授給他手藝改變他的命運:“我教給你一個生活的謀生技能吧,你愿意學嗎?”“什么技能?”“捏面人,5塊錢一個,只要肯學,你一定可以學會。”就這樣,徐興得以拜高鳳榮為師。如今,走過太原市長風劇院時,只要你稍加留意,總能看到一位面塑師傅,無論晴雨,坐在木板搭成的“平板車”上,地上擺放著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如孫悟空、豬八戒、玫瑰花……他就是徐興,如今,憑借面塑手藝,徐興有了維持家庭的收入,也讓自己的生活重拾希望。
如今,高鳳榮時不時會帶著她的面塑作品跨出國門,在世界的舞臺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而在最初,不少朋友認為她學習面塑是不務正業,沒有什么前途可言。高鳳榮坦誠地告訴記者:“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很開心!”
張建文:一根絲編出千余種自行車
一根普通的銅絲,或者一條廢棄的塑料管,你能用它做什么?太原大眾機械廠的鉗工——張建文就把這樣看似毫無用處的東西變成了一件件獨一無二的工藝品。
一把鉗子、一根銅絲,經過張建文的巧手,就能變幻出一輛輛造型各異、惟妙惟肖的自行車。車把、籃筐、車輪……細節零件一個都不少。最令人稱嘆的是,只用一根絲,不剪短,不拼接,一次性編織成型。
對于這樣神奇的技藝,記者問起張建文是拜了哪位高師學到手。沒想到,他的回答是無師自通。
張建文今年53歲,他說年少時,物質匱乏,連肚子都填不飽,哪里奢望玩具。也正是這樣的環境和條件,激發了自創的熱情。“六七歲時,常看到人們用樹枝在地上畫一筆畫。我就用縫紉線一下拼出想要的圖形。后來,因為父親就是一位鉗工,家里有很多銅絲、鐵絲,所以就開始用這些來編織動物或者車的圖形。”張建文回憶道。
漸漸地,他已經不滿足只編織平面圖形,怎樣才有立體感?他想到了最常見的自行車。經常蹲在自家自行車前仔細觀察車子的結構,從車子的大梁結構到鏈條怎么和輪子搭在一起,經過用心觀察研究,居然可以用銅絲編織出立體的自行車了。令他自豪的是,自己小的時候,就常常用自己編織出來的小玩意換饅頭吃。
為了創新更多的款式,張建文樂此不疲:“我一邊做,一邊想,一邊添加工具,有時候會想到夜里三四點,想不出來就睡不著。”玩了大半輩子編織,他除了編織最基本的自行車,還可以編織山地車、輕便車、人力三輪車、拉貨的三輪車、帶棚子的三輪車等。為了更好的激發想象力,他經常去淘一些國內外車輛的雜志,大大小小擺滿了一書柜。從中他不僅學到了好多關于自行車的知識,還受到啟發,設計出了加入時尚元素的親子自行車、公路賽車摩托、概念車等等。張建文說,單自己設計制作的自行車,形態就能達到一千多種。
在張建文10平米的臥室里,墻上掛滿了他的作品,以及多年來參加全國各類展會的照片。北京、上海、香港……只要在展會,他就成為“焦點”,人氣最旺,很多人好奇地圍過來見證他傳奇的手藝。自然而然,他的作品也受到歡迎,不少老外樂顛顛地買好多件回去收藏。
現如今,他可以用90秒編一個7厘米的袖珍自行車,也可以用一根6米長的銅絲編一個長達50厘米的大自行車。張建文不光編織自行車、摩托車模型手藝精湛,幾年前還自己研究用銅絲編出了一個帆船模型,在一次展會上被一位顧客高價收入。
采訪結束時,記者提出也想學學這門手藝,張建文說:“你要真正熱愛,就學會了。這個是悟出來的。”記者咂咂舌,知難而退了。
師存榮:繩編里的幸福生活
#p#分頁標題#e# 生活總是令人難以預料。2007年,工作多年的企業突然破產,師存榮成為了一名下崗待業者。彼時的她,并沒有抱怨,而是拾起了自己多年堅持的興趣:手工編織。其實,在太原市萬柏林區和平社區,她的繩編技藝早已遠近聞名。
為了進一步精進自己的編織技藝,她親赴北京,向旅日華僑張博蔚老師虛心求教。繩編最發達的是日本,在那里有專門的手工教學和培訓師,而張博蔚的繩編技藝就是在日本潛心學到的。師存榮跟隨張博蔚學習后,系統掌握了繩編的技藝和手法:繩編不再是信手拈來,而是要經過制圖——計算(裁剪的基礎)——打樣片(長寬多少,需多少針),每一個步驟都變得嚴謹而考究。這樣看似麻煩,但通過慢慢學習掌握,實際上反而更加科學,做出來的成品更加美觀。經過一凡刻苦打磨和細心鉆研,在2013年,斬獲山西省旅游紀念品大賽銅獎,2014年在山西省“巧姐”大賽中榮獲二等獎。
在師存榮的繩編技藝進一步精進的同時,和她一起下崗的姐妹也聊起了下崗后的生活,向她求助看是否可以把繩編發展為一個可以維持生計的技能。為了幫助自己的伙伴,她索性在社區附近租了房子,利用下午時間免費教授繩編技藝。
而在師存榮看來,生活最大的樂趣莫過于傳授一門手藝。在她的學生之中,除了下崗職工,還有職校的聾啞學生。經她編織的成品,從掛飾到擺件,從手鏈到臉譜,包括中國結,應有盡有。她說:“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不僅給了我精神鼓舞,也給我帶來了幸福生活,我也希望通過它讓更多的人獲得幸福。”
張枝花:假花堪比真花美
一根金屬彩絲、一片彩色的“絲網”,在上下翻飛的雙手中“綻放”成了一朵朵漂亮的花。擁有如此“魔力”之手的便是手工藝人張枝花。
記者見到張枝花時,她正在家里專心致志擺弄手中尚未成型的絲網花。只見她先用一根金屬彩絲擰成框架,并在接頭處留出適當一段;然后將一片類似絲襪材質的有色尼龍面料套在擰好的金屬絲框架上。紅牡丹、粉薔薇、金燦燦的太陽花、白色的康乃馨、火紅的月季、黃橙橙的小金桔……張枝花家的客廳里擺滿了各種“花卉”、“盆景”,乍一看都以為是真的,可是再細瞧,發現這些花并非真花,全部是由絲網做成的花。
2001年,張枝花從太鋼質監處退休,但她是個閑不住的人,退休之后總想著再做點事。直到2006年的一天,張枝花到朋友家串門時,看到一盆類似布藝的鮮花,色彩鮮艷,樣子與真花相差無幾,這令從小就喜歡手工活的她愛不釋手。朋友告訴她,這種花叫絲網花,以類似各色條狀尼龍面料為主要材料,輔以金屬彩絲再配以其他材料手工扎制而成。這一番話激起了張枝花學習制作絲網花的興趣。回家后,她就上網查找制作絲網花的手法,還買了一些材料來自己琢磨。機緣巧合下,她又報名參加了老年大學,系統學習了一些制作手法,使得自己的絲網花制作更加惟妙惟肖。“做了這么多,最拿手的還是做花朵,尤其是玫瑰花和牡丹花。”張枝花仍在低頭擺弄手里的絲網花。一截金色鐵絲、一片藍色絲網,在她的手中一纏一繞,眨眼間變成一朵嫵媚多姿的“藍色妖姬”。由于絲網材質具有半透明性,用它來罩金屬彩絲,顯現出一種朦朧美,不僅使絲網花的色彩因變化而生動自然,還可以根據人們對作品的不同感受任意變形,這是其他仿真花難以做到的。
“絲網花制作簡單,重在細節。其次,要有一定想象力。不同的花,花瓣的顏色大小形狀均不同,可以利用金屬彩絲的可塑性、絲網層數來調節。”說起做絲網花的技巧,張枝花講得頭頭是道。
張枝花做的絲網花多次代表山西參加省內外各種展覽并獲獎。在她看來:這些小小的絲網花不僅是一種愛好,其實還可以做出更大的文章,甚至引領一種新時尚。現在的年輕人之間送禮物都喜歡送花,但是真花總會凋謝的,若是換成絲網花,那就是永不凋謝的。
崔金林:讓指尖上的關公“活”起來
#p#分頁標題#e# 今年57歲的崔金林,是太原市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從事面塑已近30年,經她捏就的塑像表情刻畫細膩,人物形神兼備,無論是卡通人物還是人像面塑,抑或是花草動物,個個活靈活現,總能贏得一片贊嘆。她將“小作坊”安排在富有本地民俗風味的老太原菜館,在這喧囂的方寸之地上,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工藝發揚光大。
簡單的卡通人物、十二生肖,只需一半分鐘便活靈活現;但若涉及到人像,就比較復雜了,從開始制作到成品怎么也得要三天,甚至一個星期以上。而崔金林的看家本領莫過于關公面塑。到目前為止,她是山西唯一能夠獨立完成關公面塑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經她捏就的關公,大小從10厘米到1米不等,紅面長髯、錦衣綠袍、威風八面,小到眼神的流轉、靴子的紋飾,大到站立的姿勢、顏色的搭配,都表現得極為精妙。她捏就的關公,一尊甚至可以賣出3000元的高價,而她的這門手藝也逐漸作為山西工藝美術的一張名片,從龍城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在品牌中國行英國站,崔金林在現場制作面塑關公像,一群老外全都好奇的圍著她,瞧個不停。
盡管是面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令人贊不絕口的精湛技藝,但在現代社會中,卻同樣面臨后繼乏人的傳承困境。為了使得這門手藝能夠傳承下去,崔金林變成了“崔老師”,只要遇到真心求學的徒弟,她總是毫不保留,將自己多年苦心鉆研的技藝教給徒弟,讓更多的人關注面塑、了解面塑。
想要成為崔金林的徒弟,需要交4000元的學費,“收費并不是目的,白來的學徒往往不珍惜,另外一方面,這也能促成他們掌握真正的技藝。”事實上,崔金林并不是直接索要現金,而是從做成的作品中進行抵扣。
如今,從兩三歲的幼童到六七十歲的退休人員,算下來,經她教授的學生已經有上百人,不少人已經可以憑借面塑謀得一份生計。談到此,崔金林欣慰地說:“我很享受現在的生活,等到耄耋之年,愛徒繞膝,再看看這些面塑作品,飽含心血卻又真實寫意,我很知足。”
楊振江:方寸之間的核雕藝術
方寸之間,自有天地。一個不起眼的幾厘米的橄欖核,在80后核雕手工藝人——楊振江手里,卻能將無數個鮮活傳神的人物形象一一刻畫在橄欖核上。楊振江把橄欖核雕刻成藝術品的同時,也圓了自己收藏核雕藝術精品的夢。
近日,在太原市居然之家河西店的一家古玩店內,記者見到了楊振江。一個玻璃柜內,放著十幾件核雕作品,其中一件名為《龍舟》的核雕作品是楊振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楊振江說,這件高僅4.8厘米、直徑2.0厘米的橄欖核上,刻有100多種表情、形態各異的古代人,而且龍舟上面的門窗也是可拆卸和活動的。為了雕刻好這個單粒作品的細節,自己在別的橄欖核上不知道練手練了多少個了。整個作品耗時二百多天完成。
其實,楊振江原本做著鋼材生意,收入也不錯,但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雕刻,從此就一發不可收拾。2012年,楊振江在去天津出差的路上看到市場上有賣核雕的小物件,他就特別喜歡,從那時起,就找些毛桃的桃核自己雕著玩。后來,他發現用橄欖核雕刻要比用桃核雕刻好,因為橄欖核上比較光滑,沒有那么多紋理阻礙造型。
為了刻出理想中的造型,他坐在店里一天七八個小時都不動地方,仔細研究琢磨。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自己上網找人物形象放大看細節。隨著對核雕研究的深入,楊振江發現自己更擅長人物雕刻。
為了能將核雕作品《十八羅漢》雕出特點,他不僅買了書對人物骨骼和面部肌肉走向進行研究,每天上下班的馬路上也盯著別人看,琢磨著如何把作品雕得更生動傳神。自2012年接觸核雕以來,沒有美術功底的他通過自己的摸索與鉆研,終于自成一派,創作出寫實風格的橄欖核微雕作品,如今,在核雕界小有名氣。
記者看到其桌上擺放著一套剛剛完工的十八羅漢,每尊羅漢都栩栩如生,神態生動。他們或喜或悲,或怒或樂,眉須口鼻,表情各有特點。
他說,自己很享受這個創作的過程,每次雕刻,由外向內,一步步減去廢料,循序漸進地將形體挖掘顯現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總能體會到作品脫殼而出的成就感。核雕雖小,工藝卻很繁雜,要經過收集、清洗、晾曬、打眼、磨光、加工等多道工序。楊振江說,要想在這小果核上做文章,手上功夫很重要。他至今堅持每個步驟都用刻刀完成。“35歲到40歲是核雕的黃金年齡,我會把握好這段黃金時間,多出一些好的作品,多跟全國有名的大師交流學習。”采訪結束時,楊振江說。
趙水蓮:碎布堆出“軟體浮雕”
#p#分頁標題#e# 今年66歲的趙水蓮,滿面紅光,兩眼炯炯有神。很難想象瘦小的她,其實是位“武林高手”。趙水蓮12歲習武,現在已經是中國武術6段,國家二級裁判員,山西一級輔導員,三晉武館教練,弟子桃李滿天下。
一位功夫高手又怎么會與布藝堆錦結緣呢?2000年,趙水蓮去北京進修太極拳,偶然中看到布藝堆錦畫,立即被這種巧奪天工、色彩豐富的藝術品深深地吸引住了。回到家后,她便到處找布料動手做了起來。看著容易,真正自己動手做起來可一點也不簡單。先要把圖案畫在紙上,再墊在布上剪樣,枝干、葉片、花瓣、小鳥……一個都不能少。既要表現出枝干的遒勁,又要讓花朵自然綻放,掌握這個分寸可不容易。白天,趙水蓮要教人太極拳,只能用晚上的時間鉆研技法,連續三個多月,一幅“梅花報春”終于誕生了。
一幅20厘米見方的堆錦畫,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制作完成。它不僅僅是布團的拼接,還包括設計、造型、色彩搭配等各個方面。這就對手藝人的藝術修養有著較高的要求。于是,趙水蓮參加老年大學的美術班、書法班,還報名參加布藝貼畫培訓班,進行專門的學習。趙水蓮說:“多數人可能只會花時間和精力學一門手藝,可我不一樣,對于喜歡的,我要決定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要做的比別人強。”
如今,趙水蓮已成為省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和太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會員。她精心制作的堆錦畫《老壽星》也在首屆太原民間藝術精品絕活絕技展中榮獲金獎。堆錦《福娃》在太原市老軍營街辦舉辦的比賽中獲得最佳才藝獎。趙水蓮說:“我準備嘗試各種題材的作品,把紅樓夢、百仕圖,全部用布從書中搬出來。把布藝堆錦這種民間藝術,也像傳播中國功夫一樣,發揚光大!”
本報記者何霞實習記者王星瑋江詩晴/文 實習記者江詩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