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 又是一年元宵時,何人伴君詩與酒?

第五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即將在2017年3月23日召開,本次展覽會作品來自34個國家及地區的241間頂級藝廊,并且有全新策展展區策展角落(Kabinett)。作為藝博會的龍頭,相信“巴塞爾藝博會”對于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今天開這個話題主要是想和大家講講巴塞爾的發展之路,以及聊聊如今巴塞爾藝博會帶來的市場格局改變。
巴塞爾藝博會的背景
瑞士巴塞爾(Basel)國際藝術博覽會是世界最重要的藝術博覽會之一,被視為當代藝術市場的晴雨表。作為公認的當今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藝術博覽會,巴塞爾藝博會最先開始于現代藝術沙龍展,從20世紀80年代起擴大范圍,納入當代藝術作品,而在近幾年更是積極推動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會場的一樓一般都是參展的畫廊,大部分都是各國老牌的大畫廊,他們所展出的很多作品都是當代大師的經典之作,許多美術館來此采購館藏,還有一些投資收藏的跨國公司也會來此下訂單。

與一般的藝術博覽會側重于取悅參展商的做法迥異,巴塞爾藝博會始終以有效整合收藏家資源而形成特色。近年來該藝術博覽會致力于服務理念的更新換代,通過VIP區的綜合服務能力打造展會的國際信譽,結構出一流的品質與水準,由此吸引了眾多美術館館長、大收藏家的積極參與,并帶動了博覽會整體人氣的急劇提升。
由于博覽會對參展資格要求較高,展品質量出色,各國畫廊一向都以入選巴塞爾博覽會為榮。參展門檻高正是巴塞爾博覽會歷經數十屆卻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巴塞爾藝博會始終對參展畫廊堅持嚴格的審查和評選,通常只有超過3年開辦歷史的畫廊才有申請參展的資格。于是乎2000年,一些未能入圍的畫廊不得已在毗鄰藝術博覽會的一個廢棄的啤酒廠庫房里,辦起了題為“2000名錄”的所謂“會外藝博會”。針對這一形勢,同年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開辟了一個由瑞士著名建筑師查哈斯設計的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的新展館,用以舉辦題為“藝術無限”的展示活動,其目的是為那些受到諸多限制而無法完整地實現自己創作構想的藝術家,通過與畫廊互助的形式,租用非限制性空間來實現自己的愿望。這樣不但可以延伸藝術博覽會的內容,也為當下的藝術實驗提供了一個新型的空間。至2004年,接續舉辦的“藝術無限”專題展以水平之高、形式之新,幾乎可與歐美著名的藝術雙年展相媲美,從而使自身在學術層次上得以進一步提升。

“巴塞爾”評審制度揭秘
既然巴塞爾是因為最具公信力的審查制度被藏家們信賴,那我們就來揭露其最為人稱道也最被人詬病的它的嚴格的評審標準。 在巴塞爾藝博會規劃的八個展覽專區中,除了藝術出版(Magazines)外,無限意象(Unlimited)、藝術跑酷(Parcours)以及藝術電影(Films)三個專區委由獨立的策展人挑選作品,其余以畫廊為參展單位的展臺制作區——畫廊薈萃(Galleries),專題策展(Features),藝創宣言(Statements)以及限量作品(Editions)——則由畫廊代表組成的審查委員會進行篩選。

目前巴塞爾藝博會的審查委員共有六人,沒有固定的任期,通常為五到十年,新的委員由藝博會總監選任。以三個展覽中級別中最高的巴塞爾展來說,由于成員均是參加展覽多年的頂尖畫廊代表,故在國籍分布上仍以歐洲為多,評審的組成也理所當然地反映在參展畫廊和作品的取向。
申請畫廊需詳細說明其展覽計劃,而參展作品是否曾在美術館、雙年展、私人收藏展或其他畫廊展出,亦是篩選重點之一。此外,申請畫廊以往參加巴塞爾展的現場照片和影片,畫廊的出版品以及舉辦過的展覽、其所代理或經紀的藝術家,以及該畫廊在其他藝博會的展位設計和整體呈現等,都是評審委員的審查項目。
獲選參加展覽就像獲得神秘兄弟會的資格,全球900個畫廊競爭大約300個展位。畫廊們可以將作品推銷給最高級別的收藏家,并與世界上最頂尖的交易商共處一室,建立業內關系提升自身口碑。所以即使參展費要5萬至6萬美元,即使要等個六七年,那只錄取通知對許多畫廊來說都是值得的。 900取300的幾率看似不小,但其實就近年來的巴塞爾來說,新來者越來越少,占據藏家目光的,往往都是那些超級畫廊。從商業角度來說,支持那些有權有勢的畫廊,當然會讓整個藝術展更有實力:首先它們的藝術家往往比較出色(至少出名),其次它們手中也握有一定的藏家資源。而那些資深畫廊當然也不敢怠慢巴塞爾,它們往往將最好的作品留到這個展會。

不過,隨這藝術市場越來越瘋狂,想要進入展覽的畫廊也越來越多,評委的權力也就越來越大。即使當評委也不容易,除了展覽前一連串冗長的會議,在展覽中他們還要在早上努力清醒,視察會場。最糟糕的是,結果往往無法令所有人滿意。每年一到申請時間,全球多家畫廊便竭盡心力到喪心病狂的準備被審資料,希望獲得評審垂青。
“巴塞爾”的市場評估
近幾年來,各種主題的新型藝博會不斷開展,各個歐洲老牌藝博會也不斷擴張,如今世界上大約有270個大大小小的藝博會,另外以城市為主題的藝博會也不勝枚舉,但是不論藝術圈如何變化,巴塞爾藝博會永遠是個硬指標。
據《藝術新聞》統計,40場頂級藝博會中,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與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Art Basel in Miami Beach)是在訪客上升數量上最顯著的,因此也可以說是最受訪客歡迎的藝博會。巴塞爾藝術展從6.5萬人次躍升到9.8萬人次,而邁阿密海灘展會則從5萬人次升至7.7萬人次。
不僅只有巴塞爾和邁阿密海灘,包括香港,三地每年都能吸引各地的畫廊、藝術家、藏家慕名而至,就連藝術圈外的游客都難逃其魅力。

根據觀察,各地參展畫廊每年選擇再次參展的指數:香港大約是95%、巴塞爾大約是99%、邁阿密是98%,也就是說雖然巴塞爾每年的展會沒有保障名額,但是每年多數展商都會如期遞交申請函,然后急切地等待通知。 我們再來看巴塞爾藝術展畫廊部分參展商的區域性來源,它們中絕大多數都來自于歐洲或北美洲和中美洲——分別占據了59%和33%。這個數據與全球40個大型藝博會中來源于各個洲的展參商所占比例相似,其中歐洲占據了56%,而24%來自北美洲和中美洲。不過,這些區域也都在高端市場占據了更多的份額。

再進一步分析,得到最多支持的來自于以下6個國家——美國、德國、英國、瑞士、法國和意大利,總共占據了超過四分之三的席位(大約77%)。 城市方面,毋庸置疑,紐約勝過了所有的競爭者。在過去的5年內,單在這座城市產生的參加巴塞爾藝術展主要部分的高端畫廊總數就超過了接下來3座城市的總和。值得一提的是,柏林貢獻了比巴黎和倫敦更多的畫廊,盡管后兩者在國際藝術市場上具有更重要的樞紐地位(同時考慮到拍賣等成績)。這一概況在每一年的變化并不顯著, 這也反映出這些頂級畫廊已經發展出非常成熟而規范的藝術博覽會項目,不會輕易帶來改變與驚喜。

香港地區格局的變化
最后,我們將視角轉回與我們最貼近的巴塞爾香港。這邊,先對2014-2017年香港、邁阿密、瑞士三地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參展國家及畫廊的數量做了一個統計。

對比三地巴塞爾藝博會,可以看到作為巴塞爾的發起地瑞士依然是巴塞爾藝博會的核心,參展畫廊數量穩定且穩定保持較高的位置,邁阿密次之,香港雖在參展數量上不及前兩個國家,但在參展國家上領先前兩個國家。這一點能反映出亞洲藝術市場地位的提升。 今年香港展出畫廊數量上回升到241家,且至今香港地區只舉辦過4屆巴塞爾藝博會,未來可發展的潛力巨大。

經過4年的嘗試調整,目前香港展會分成8個展區,分別是‘藝廊薈萃’(Galleries)、‘亞洲視野’(Insights)、‘藝術探新’(Discoveries)、‘藝聚空間’(Encounters)、‘光映現場’(Film)、‘藝文出版’(Magazines)、‘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Conversations)及‘沙龍漫談’(Salon),而在2017年再將新添加一個‘策展角落’(Kabinett)展區。 本次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談及新增加的‘策展角落’展區,表示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而是當真的需要時才會改變。“這個單元實現去年所討論的關于擴大加強亞洲材料、亞洲歷史和亞洲藝術的想法,因為人們平常并沒有太多機會去一覽無余。這個單元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在美術史上已經發生的事情,就像‘亞洲視野’一樣,你可以看到27名不同年代的藝術家用不同的媒介,你可以從中看到已有的亞洲藝術內容。同時我們也希望開通‘策展角落’可以讓畫廊們帶來許多有趣的作品,也許有時候這些作品無法撐起一個展位,但足夠可以撐起一個角落,就像房間中最想讓你驕傲地展現給別人看的地方。”黃雅君如是說。 從這一點上可以觀察到,本屆藝博會依然注重對“亞洲”的認識與拓寬,同時也開設給畫廊一個特別的展示空間,相信從中能發現許多驚喜。

附:巴塞爾藝博會進程
[1970] 1970年,首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應運而生,是由瑞士巴塞爾的三家畫廊決定聯合發起一場藝術博覽會,當年有來自全球10個國家的90家畫廊參展,共吸引了約1萬6千名觀眾前來參觀。
[1973]巴塞爾藝術展舉辦了首個國家專題展覽——‘American Art’把鎂光燈聚焦在美國抽象派畫家Jackson Pollock身上。隨后一系列的國家專題,展示了意大利、英國、西班牙、德國、法國、瑞士、奧地利、以色列、荷蘭和比利時等當時得令的藝術家作品。
[1974]展會里加入了Neue Tendenzen(德語意指‘新趨勢’)專區,以推廣各國年輕藝術家創作。一個由國際級藝廊代表組成的評選委員會,甄選出50家藝廊參展,包括國際著名、來自紐約的Castelli、巴黎的Sonnabend、都靈的Sperone、柏林的Block、蘇黎世的Verna和Ziegler等等。巴塞爾藝術展的評選委員會由頂尖的藝廊代表組成,委員任期長達數年。委員根據展會定下之準則,挑選參展藝廊。透過此嚴密程序,確保展出的都是業內最卓越的藝廊與作品。 1975 成立短短六年,巴塞爾藝術展已迅速發展到300家藝廊的規模。參展藝廊來自21個國家,每年吸引超過37,000人士入場。
[1979] Neue Tendenzen(德語意指‘新趨勢’)專區被新引入的The Perspective展區取代。展區承繼推廣各國年輕藝術家的重任,為16位藝術家舉行個展,引領John Armleder、Tony Cragg、Peter Fischli 與DavidWeiss、Beat Streuli與Martin Disler、Julian Opie、Jean-Frédéric Schnyder、HelmutFederle和General Idea等人踏上國際舞臺。
[1989]為慶祝攝影誕生150周年,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hotographyArt Dealers旗下16家藝廊展出了一系列富歷史意義的攝影作品,回看150年的發展進程。五個特別策劃的攝影藝術展覽,讓巴塞爾藝術展成為世界領先的攝影藝術作品展示平臺。
[1993] 1993 原為獨立展會的Edition于成立兩年后正式被納入為Art Basel展會的Art Edition展區。 15家世界頂級藝廊參與第一次展出。新推出Young Galleries展區給剛起步有潛力的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展出。
[1995]引入Art Video Forum錄像藝術專區。來自瑞士的Pipilotti Rist和西班牙的Enrique Fontanilles獲得第一屆由主要贊助商Swiss Bank Corporation(現合并為UBS)頒發的錄影藝術獎。
[1996] Young Galleries專區由Art Statements取代登場。 23個年輕藝術家展覽奠定了巴塞爾藝術展的領導地位。曾于Art Statements初試啼聲的國際知名藝術家包括有Mariko Mori、Vanessa Beecroft、William Kentridge、Pierre Huyghe、Elisabeth Peyton、GregorSchneider、Jorge Pardo、Ugo Rondinone、Kara Walker、Manfred Pernice、ErnestoNeto、Jo?o Onofre、Hans Schabus、 Ghada Amer、Gary Webb和Kader Attia等。
[1999]引入The Art Film專區,展出由藝術家創作或有關藝術家的電影。入選影片于Stadtkino Basel電影院放映。
[2000] Sam Keller 成為巴塞爾藝術展總監。 Art Unlimited專區豐富了展會的藝術涵義。除制定的展覽區域以外,展會特別策劃一開放式展覽場地,以博物館形式展出裝置、雕塑、大型壁畫、錄像、行為藝術等當代藝術作品。展區至2012年由 Simon Lamunière策展。藝術出版在展會中通常處于較次要的位置,直至第一個藝術書籍專題展覽的出現,焦點為2000至 2005年間的重要藝術出版物。展覽的成功引伸至兩個后續的展覽:Small Press Scene——60-70年代間的藝術出版物,和Artist Records—— 藝術家音效創作。
[2002]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首展。位處北美與拉丁美洲文化的交匯點,同時被譽為境內最國際化的城市,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展出來自美洲的頂尖藝廊與藝術家作品,展示了當代藝術的多元性,迅速成為國際藝術界最熱衷的冬季聚會。推出創新的展區概念Art Positions,在一個個海運貨柜內展出全球出色年輕藝術家的創作。第一屆就有來自23個國家160家藝廊參與,共吸引觀眾約3萬人次,如今巴塞爾邁阿密也被公認為是領先美國的藝術項目。 [2003]最長壽展區The Art Nova正式推出。展區展出藝術家三年內新近完成且從未發表過之作品。參展藝廊可挑選2到3位代表藝術家作展出。
[2004]新環節Art Basel Conversations正式推出。邀請藝術界各方人物出席專題研討會,給與會者帶來業界的第一手資訊,在收藏和展示藝術等各方面的知識和專業意見。研討會嘉賓包括資深藝術收藏家、博物館總監、雙年展策展人、藝術家、藝評人和建筑師等等。新環節Public Art Projects是多個博物館規模的大型公共藝術創作項目,在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主場館前展出。
[2005]在新推出的Art Kabinett展區,于出展藝廊中挑選出數個參展單位,于新展區內規劃另一展覽空間,更有焦點地展出代表藝術家的作品。 Kabinett展區形式廣泛多元,可以是主題性聯展、藝術歷史性或是藝術家個展等等。藝術出版在展會中通常處于較次要的位置,直至第一個藝術書籍專題展覽的出現,焦點為2000至 2005年間的重要藝術出版物。展覽的成功引伸至兩個后續的展覽:Small Press Scene——60-70年代間的藝術出版物,和Artist Records—— 藝術家音效創作。
[2006]巴塞爾藝術展推出Art Premiere展區,開始時是以展示新入圍藝廊為主,后來把焦點轉移到一眾時代與文化對比的藝術家身上。
[2007] Annette Sch?nholzer、Marc Spiegler和Cay Sophie Rabinowitz 代替SamKeller成為巴塞爾藝術展的總監,全盤管理展會。 2008年起Annette Sch?nholzer 和MarcSpiegler成為聯合總監。聽覺視覺藝術作品《Ball of Artists》在邁阿密海灘Vizcaya Museum展出,超過1,200名與會者親歷藝術品的震撼,展開了當代藝術之于歷史與建筑之間的對話。半永久性的裝置在節目完結后,遷移至博物館花園讓公眾觀賞。
[2009]巴塞爾藝術展踏入40周年。《Il Tempo del Postino》,一出由20多個藝術家及團隊以‘時代藝術’為題材的‘歌劇’演出,由著名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與藝術家Philippe Parreno、Anri Sala及 Rirkrit Tiravanija導演。劇目于2007年度Manchester International Festival首演。 2009年巴塞爾展會與Fondation Beyeler及Theater Basel合作,劇目在展會期間舉行了三場售票演出。 Art Positions展區遷移到會議中心展館內,原場地由新加入名為The Oceanfront的環節使用,首次展出由藝術組織Creative Time委托洛杉磯藝術家Pae White創作的‘Self Roaming’,一個互動城市景觀裝置——在沙灘上建構出如迷宮的大都市影像。
[2010]展會延伸到會場以外,成立The Parcours展覽部門,在巴塞爾市內富歷史氣息的舊區,展出由著名藝術家、藝術新秀主理的地區性公共藝術創作及項目演出。新展區Art Feature取代Art Premiere,讓藝廊有機會展出較有歷史性的藝術材料、任何時期藝術家的個人展覽,或焦點性的藝術策展等等。跟邁阿密展會的Art Kabinett同樣,Art Feature很快就成為策展人、鑒賞家及收藏家最喜歡的展區之一。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與藝術組織創意時代合辦的晚間活動海濱之夜,在由富晃辦公室與Rachely 羅特姆工作室設計的露天展館展出。展館建筑由可自由擺動的磷光繩索編織而成。
[2011]巴塞爾藝術展宣布母公司MCH Swiss Exhibition (Basel) Ltd。與AsianArt Fairs Ltd。——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持有人——達成協議,由2011年7月1日起掌握展會多數的股份。慶祝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誕生十周年,展會特別在著名建筑師Frank Gehry設計、新落成的New World Symphony大樓里舉行特備藝術節目。節目標志著藝術團體Performa與巴塞爾藝術展之間的合作,同時是第一個在New World Symphony舉行的藝術活動。 Art Video作品在大樓7000平方英尺的戶外投影墻放映;Art Public展區搬進Collins Park,Bass Museum of Art加入展區的疇劃工作。
[2012] Gianni Jetzer替代Simon Lamunière 出任ArtUnlimited展區的策展人。
[2013]巴塞爾藝術展掀開亞洲新一頁,推出首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為世界打開亞太藝術之門。超過半數參展藝廊將會展出亞太藝術家的創作,讓展會成為區內以至全球藝術文化交流的舞臺。 [2016]本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共吸引逾7萬訪客入場,人數創下新高,體現出市場對高質量的藝術作品仍有強勁需求,而亞洲各地區藏家群體的擴張與成長也獲得參展藝廊的廣泛認同。